• 欢迎进入四川省中小企业协会!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坛 > 让科技创新夯实 “双循环”发展根基

让科技创新夯实 “双循环”发展根基

发布日期:2020-08-24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1403
核心提示:让科技创新夯实 “双循环”发展根基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动经济社会结构性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双循环要素流通的障碍。

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实质和重要意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总体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三条主线,第一条线是国内大循环,这个是主体,是核心,阐明了我国要在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中掌握主动权,在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上发挥更大作用;第二条线是国际大循环,主张在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这一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在合作国家、分工领域等方面作结构性调整,扩大国际大循环的朋友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合作,推动我国在国际大循环系统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条线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阐明了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要把握好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的关系,即经济循环是有内有外、内为主体、内外相互促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经济逆全球化出现抬头趋势,全球供应链已经呈现区域化、本地化、分散化的趋势,对我国的产业链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为我国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强化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经济、金融、技术和产业的通道,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才能不依赖外力而推动经济内生性发展,才能掌握国际分工主动权。特别是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高度集聚、垄断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我国现有的低附加值、低端产业链受上游产业影响,受到国外产业打压和围堵。要破解产业链发展困境,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进而推动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有之义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循环的根本动力。要落实好双循环发展,就要认识科技创新在促进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科技驱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我国产业链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发展,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物质基础,是释放国内需求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才能真正带来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升级,激发国内消费市场,摆脱对国外高品质产品的依赖。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供给不足是我国国内大循环的短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在半导体、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制造等领域仍然受制于人。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最精华的部分,是评价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要真正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循环流动,就要把高科技产业作为重点来抓,尽快补齐产业短板。

科学技术是应对国际冲击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高铁、5G、航空航天、第四代核电等关键技术走出国门,依托科学技术融入国际大循环迈出主动布局的历史性步伐。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实力仍然较弱,在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中仍然存在断链风险,生产经营活动受国际影响较大。从美国近期对华为的芯片制裁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新技术是掌控国际循环系统运营的杀手锏,影响了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和系统循环效率。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抓住自主创新这一关键着力点。从我国完善产业链到主动布局产业链,从创新型国家到建设科技创新强国,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经济社会循环发展全过程,保障我国经济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链,满足国内市场技术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建设大科学平台,不断完善和优化自主创新链条。打造科技型企业升级工程,组织协调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等资源整合。瞄准创新链薄弱环节,引导银行、天使、创投、风投等社会资本投资,集中力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加快应用进程。

二是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链,破除我国产业循环的痛点和堵点。聚焦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硬科技,继续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启动应急专项和国产替代专项。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实际应用和产业化。扶持培育国内应用市场,积极开展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市场推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资助等方式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自主可控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补贴,推动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教育、交通等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要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治理,引导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到我国集聚。主动对接海外知名高校院所、优势企业、国际科技组织,建立跨国创新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推动国际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枢纽,引导国际先进成果到我国开展技术贸易。加大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离岸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建设力度,探索构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走开放创新道路。



Copyright 2020 www.scs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中小企业协会 电话:028-86265064  028-86265031  028-86265049
地址:成都市成华街5号205、207室
技术支持: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蜀ICP备11006773号-9
公安备案号: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