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4.5%,增速较上个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接下来要激发经济运行自身的内在活力,同时配以精准的逆周期、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
经济发展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202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为今年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当前数据可以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动能的恢复程度,表明经济在多大程度上与潜在增长率衔接而回归常态化的增长路径。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伴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从数据看,经济恢复向好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业明显回升。服务业恢复向好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特别是接触型服务业增长较快。一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5%,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1.2%、6.9%、6.0%、5.5%。
第二,市场销售恢复较快,内需明显回升。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线下聚集性、接触型消费持续改善,观影人数、餐饮业、旅游出行人数等都已接近或者超过2019年水平。各类消费多数保持较好增势。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零售额类值中,有近七成商品类值同比增长。同时,线上线下消费增长也都在加快。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势较好,同比增长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0%,表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5.2%、17.8%。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7%、19.9%;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1.5%、51.3%。
第四,中央企业的经营状况整体势头不错,成为最大亮点。多家中央企业发布了一季度经营数据。中国诚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一重、哈电集团等企业均表示实现“开门红”,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均大幅增长。据统计,2023年中央企业在建、拟建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00余项,涵盖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相关部门下达的国家重点计划项目以及支撑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项目等,1至2月份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再次凸显。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未来经济走势。一是房地产业尚未恢复。房地产作为之前拉动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一季度仍未恢复正向增长;二是企业利润水平出现下滑。下阶段的政策导向应该是提高产销衔接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利润加快回升;三是经济恢复程度不够、实体经济活动依然相对偏弱。
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会议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近期发布的一些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会议对中国经济的判断。
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推动经济增长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激发经济运行自身的内在活力,同时配以精准的逆周期、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成今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
第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依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具操作性的调控工具。当前,民间投资预期相对较弱,政府首先要积极作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要进一步完善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从投资领域看,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也包括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新基建”设施。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从宏观调控看,政府投资要有限度,不能无限扩张,而且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投资项目。时间上也不能长期延续,政府投资是短期政策,适当时机要及时退出。从长期看,投资会增加高质量供给,最终带动消费的持续增长,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消费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力量。
第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不仅能稳经济,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企业的政策举措,尽量保住企业不倒,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稳住了就业。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该通知强调了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从就业优先政策的导向看,一是要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让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就业,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有社保兜底。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引导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步匹配。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提供创新创业的基础。四是放宽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就业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托底作用,应当继续实施。
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有效地搭配使用,持续发力,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殊困难行业的支持。因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以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量力而行”。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实际需要,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是信贷扩张后部分资金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形成资金空转和预防性储蓄超预期多增。需要从源头上提振居民和企业的信心,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渠道,将偏高的预防性储蓄转变为消费和投资。进而提升信贷的质量和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
第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器。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增长水平均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未来国有企业要站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的更高起点上,通过深化提升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支撑作用。一是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特别是把中央企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发挥中央企业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牵引作用,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确保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实、更好。国资委把2023年对中央企业的考核指标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第一个变化,就是整个中央企业利润超过全国经济增长平均数,表明中央企业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