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寒冬,很多企业遇到了经营困境,经济效益下滑。
大厂裁员降薪的新闻层出不穷不绝于耳。这些企业认为,降本就是削减开支,他们想尽办法省钱。
然而,他们的省钱方式往往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比如,削减员工福利,扣减年终奖金,取消假期,取消班车,取消食堂……最终,他们得罪了员工,企业效益更是无法提升。
人力资源降本增效的要避开五大误区。
裁员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
裁员是否适用,取决于企业的人力成本结构。如果是资产密集型企业,裁员可能无济于事;如果人力成本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裁员的确能减少部分开支。但实际上,企业的成本问题远不止于人力成本。
因此,与其裁员,不如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引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整体效率。裁员只会带来短期的成本降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提升每个员工的产出和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裁员有很大的负面效应,裁员降薪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优秀员工会因为担心企业前景,甚至会在裁员之前率先选择离开。
事实上人力成本不只是成本。人力成本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人才流失,员工状态不佳,进而影响整体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反而会使隐性成本大幅增加。
提高人才投入度不能靠抓考勤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提高员工的投入度和工作效率,不是靠盯着考勤表就能实现的。
事实上,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一家企业一抓考勤,全网都会觉得这家企业要完了。“公司抓考勤,就离倒闭不远了”这个话题,在各大平台讨论了多轮,这个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不论是裁员还是抓考勤,都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和印象。
考勤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开始强调考勤,打卡和纪律的的时候,说明员工已经不在状态,企业已经偏离健康轨道了。
就像有的网友调侃:“不是因为公司快倒闭了才抓考勤,而是因为领导不管业务,天天抓考勤最终把企业干黄了”。
真正有效的管理,管理者要做导航仪,而不应该是考勤机。越是经营困难的时候,管理者越要面向客户,关注业务,为员工指出正确的方向,建立正确的组织结构,把关键人才放在关键岗位上,让所有人围绕共同的目标协同一致工作。
解决员工投入度不够的问题,管理者要做的是打造一个有激励性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都能看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价值贡献。
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工作中,而不是被动应付考勤。
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无效工作
企业最应该降低的是隐性成本,比如决策成本、沟通成本、沉没成本。决策的失误,无效的会议、冗余的流程、过多的文档和报告,都是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些看似必要的工作,其实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和成本。
比如,没有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就一厢情愿的上马新项目,上新产线,最后产品没有市场需求,最终一败涂地。
比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猜疑,部门墙高纵,领导做出决策,但开会反复沟通无数次,仍然无法落地,这中间浪费了大量时间成本。
比如,市场热抄数字化,企业就上线APP。市场热抄AI,企业也自己做大模型。事实上从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需要上看,根本不需要这些所谓的先进工具,有些统计性的工作,电子表格就能解决,这些投入不仅不能促进业务,反而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带来繁琐和低效。
比如,各种超长会议,讨论内容宽泛,没有重点。所有部门都要准备厚厚的PPT汇报材料,内容详尽但实际价值不高,没有针对问题的方案,没有针对未来的计划,会议也没有形成任何建设性的结论,对实际业务改进的作用微乎其微。关键是参会的人员都感到会议内容与自己无关,参加会议纯属浪费时间。
比如,为了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实施了严格的工作汇报制度,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写详细的工作日志。然而,销售人员表示,这种过度管理不仅增加了工作负担,还影响了正常的销售活动。
不论是决策失误还是其他隐形成本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些都比表面上的人工成本开支更为严重。
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都不是员工造成的,靠裁员降薪和加强员工管理都不会有任何作用。相反,这些问题往往是员工对工作失去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最大的内耗是人才错配
人才错配是指员工的技能、经验和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人才配置的核心理念事A类人才放在A类岗位上,去创造A级的价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才错配的情况却是比比皆是。
有的企业一说降本增效,就盲目的裁撤和减少行政助理和支持性工作人员。然后年薪几十万的研发人才被迫去处理报表、会议、文件、接待等日常的行政事物。本来这些工作本来年薪不到十万的行政助理就做的了。
把人才当成装点门面的花瓶,招聘时不考虑企业的情况和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的招聘一流学校、高学历、大厂背景的员工。然后博士干硕士的活,硕士干本科的活,本科上产线,结果一流的人才创造二流三流的价值,导致企业人力成本过高和人才资源浪费。
在人才选拔环节放松考察,对正直品行和职业道德素质关注不够,让他们承担重要任务或者走上核心岗位后,又担心他们在岗位上谋取私利,不得不花费大量资源进行内部监察和纠正错误,增加了监督性成本。
还有的管理者没有形成正确的人才观,不尊重员工的职业兴趣,不用人所长,而是用人所短,非逼迫优秀的研发人才去做销售,或者他们被迫走上管理岗位。这是非要让猴子游泳,鸭子爬树,奔驰拉土豆的可笑行为。
所以,减少人力资源浪费,首先要把人才真正当成资源来管理,从业务需求出发,明确什么样的事需要什么样的人,在人才策略和经营战略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让人才去驱动战略,形成正向的价值创造循环。
同时企业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鼓励人才创新和担当风险的行为,引导A类人才去拓展核心市场,开发核心业务,挑战战略性新兴业务,这样才能盘活人才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企业最大的浪费是高手经验的浪费
企业经营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有的员工可以轻松的解决,有的员工绞尽脑汁,天天加班也不能取得进展。
能够轻松解决问题的高手,往往在这个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丰厚的经验,他们能够快速洞察本质,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的降本增效和快速发展。
高手的经验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但是如果企业不重视知识的管理和经验的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甚至会随着人才的离职或退休而流失。
特别是对于明星员工,企业不能因为其能干,就让他到处去灭火,这是对其职业生涯的严重摧残和能力的巨大浪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顶尖飞行员哈特曼,一生击落352架敌机,他一直战斗在前线,最后牺牲了,德军万分遗憾,队伍出现断档。美国王牌飞行员理查德击落30架战机后,就按照制度规定退役还乡,成为航空飞行学校的教官,美国飞行员蔚然成林。
企业应该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有规划有计划的组织明星员工梳理经验,萃取最佳实践,整理出一套可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可以复制的方法论,最终将这些经验和方法,转化成所有员工都能执行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明星员工的个体经验,转化成组织能力,才能真正推进运营效率的整体提升。
企业降本增效,降本是手段,增效是目的。人力资源既然是资源,那么最重要的是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关键是增加有效的产出,而不是单纯的盲目降本。
单纯的减少支出,或许能解决企业当前的现金短缺问题。但是要实现长远发展,关键还是要提高领导和决策能力,变革组织,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去合理的配置人才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现金流紧张,逼不得已必须裁员,企业也要对先对人才和岗位进行盘点,识别出核心和关键岗位,否则裁员裁到大动脉,段子照进现实,企业就真的离倒闭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