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趋势有哪些?首先我们回顾下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十大事件。
第一件:延迟退休。2025年1月1日起,用15年的时间,逐步将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调整到63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调整到58岁、55岁。
第二件:裁员和提质增效。裁员、提质、增效成为普遍声音,这背后反映出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变。过去几十年每年GDP6%、7%、8%超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常态。
第三件:AI&大模型。SORA横空出世,AI大模型,人工智能席卷了我们的职场。数字化从头部企业开始逐步延展到千家万户。AI与大模型的应用可能会引发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大爆发。在这一背景下,高频性、重复性和标准化的知识劳动者,终将面临被替代。
第四件:国有企业限薪、降薪和退薪。这件事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重点:第一就是提质增效,要过紧日子;第二就是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五件:国企的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未来国有企业干部考核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之此前一直推进的大监督体系,总之,管好自己的欲望、管好自己的私心、管好自己的惰怠,才能真正做好国有企业的干部。
第六件:董宇辉与东方甄选的合合分分。这不仅标志着人力资本取代财务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更意味着超级合伙人和平台之间的博弈正式拉开帷幕,董宇辉并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群人,一个时代。
第七件:拆掉人力资源部。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HR的祛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永不落伍的,但是不专业的HR影响力在持续地降低。很多企业“炸掉”人力资源部,但是它不是真地在“炸掉”人力资源部,而是在“炸掉”不专业的HR。
第八件:宗馥莉的股权之争。未来企业越来越公众化,公众情绪会深度介入,企业事项不再是家事,不再是内部的事。规模越大的企业,越要关注社会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责任心就要越大。
第九件:企业家IP化。进入粉丝人力资本时代,粉丝客户化,粉丝人才化,人才、粉丝、客户,三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
第十件:胖东来异军突起。这代表中国和文化和家文化的兴起。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企业对西方管理的逐步祛魅,借鉴西方,但不唯西方论,唱好自己的故事,探索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基于以上事件,我认为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以下十大趋势。
01
HR逐步CEO化
HR逐步CEO化,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利好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步对HR祛魅,这并非因为他们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反而是因为他们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更加重视的同时,他们发现许多HR难以胜任更高层次的角色,即便给予了机会,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企业CEO不得不亲自下场参与人力资源管理。
1.HR逐步CEO化有两方面的趋势
一是HR升级为CEO。HR升级为CEO的情况越来越多,在人力资本时代,如果HR具备全面的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知识,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就可以担任企业的一号位,就像过去财务总监逐渐晋升为企业一号位一样。因此,对于优秀的业务型HR来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你们的春天即将到来,只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就能拥有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二是CEO亲自下场管人力。人力资源工作越来越重要,但是好的HR一号位很难找,不得已,CEO亲自下场管人力。虽然人力资源已经三支柱化了,但有些企业的COE一知半解,自以为自己能力很强,但实际工作中却不能带来价值,甚至给他人带来很严重的困扰。无奈之下,CEO只能亲自下场,主管人力资源日常事务。
这也带来很好的机会——HR跟一号位互动时间久了,会提高格局与认知。因此,HR要不断提升自己。
HR逐步CEO化,这不仅打开了HR的成长空间,也给那些不专业、不靠谱的HR带来了挑战。“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如果你工作表现不佳,不要归咎于领导,而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问题。
2.HR如何成长为CEO?
HR需要成为T型HR,成为复合型HR,成为六边形的HR,其核心在于主动走向业务前线,要懂经营,要善管理,要明人性,要活人心。
这要求HR不仅精通人力资源管理,如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组织变革、干部和人才管理等,还要具备一号位的全局思维、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变革思维、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持续学习和进步。
02
新一轮体制人才回流
1.为什么体制人才回流?
回顾2024年,经济环境面临挑战,企业纷纷裁员、提质增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发现日子不再像以往那样轻松,于是开始转向体制内寻求发展。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GDP增速5.3%,第二季度全国GDP增速4.7%,第三季度全国GDP增速4.6%,增速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5300家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下降0.51%,净利润下滑3.09%。尽管GDP在增长,但上市公司作为全国最优秀的企业代表,其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无疑反映了市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中速、高质量阶段,市场呈现收缩型特征,机会逐渐减少。体制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体制人才回流趋势明显。
年轻人跨越阶层的可能性在变小。第一,房地产不景气,房地产行业提供的高薪机会可能正在减少。第二,互联网泡沫越来越小。第三,创业成功率越来越低。高发展、高回报的机会逐渐缺失。这些因素都促使年轻人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体制内的工作虽然薪酬不算太高,但其稳定性却成为最强的激励因素。以某央企集团东北与广州两家子公司往年与2024年岗位简历比为例。由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过去,东北子公司在招聘时常常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一个岗位可能只能收到10份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但在2024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岗位能收到的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数量已激增至100封,而在一些热门地区,如广州子公司,竞争比例已经从1:100达到了1:1000。
2.对于HR的启示
(1)国企HR
作为国有企业的HR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如何掐尖,看当下,更看未来
当前社会,学历贬值并非真正意味着学历本身的价值下降,而是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出色的能力,他们之所以面临就业困难,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机会有限。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使得他们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如何在众多优秀人才中选出最适合的,成为HR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招聘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麦田理论”,比喻选拔人才的难度。就像走在麦田中,需要不断权衡和选择,以找到最大的麦穗。然而,一旦走过麦田,就无法回头,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机会中做出最佳选择成为国企HR的重要课题。
掐尖要看当下,更要看未来,看人才的潜力,所以人才的潜力评估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众多优秀候选人站在面前时,如中石油、国家电网、保利等集团总部招聘时收到的清华、北大、海外名校等背景的简历,我们仅凭简历和能力测试已难以区分优劣。此时,潜力的测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国企HR,我们必须将潜力测评纳入招聘环节,并作为重要依据。
如何激励激活一流人才
在成功招募众多一流人才后,如何有效激励并激活他们的潜能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人在某个组织中表现平平,但一旦离开后在其他单位或出国发展,却能迅速崭露头角。这不禁引发我们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个人,还是出在组织本身?
以近期苏州清华大学毕业生马翔宇实名举报领导违规的案例为例,该事件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最初的局长被澄清无违规,到后续众多清华毕业生及知识分子对该学生的批评,再到最终被举报人因违法违纪被查处,这一连串的转折引人深思。
该清华学子曾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辩论大赛,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与潜力。然而,在体制内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激励,反而陷入了困境。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哀,更是我们体制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激活人才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奖励或职位上的晋升,更要营造一个能够激发人才潜能的环境。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做什么?
机制如何优化与升级
人才如何发展,快速成才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出名要趁早”,要求年轻人才应尽早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潜力。
人才汰换
面对企业员工能力不佳的情况,需要及时淘汰,并替换为能胜任当前岗位的人。
(2)民企HR
作为民营企业的HR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如何提高雇主品牌和吸引力
持续提高人效,以高工资提高组织吸引力
小企业往往难以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直接竞争。因此,通过提高人效,小企业得以在有限的薪资预算内,为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从而增强组织的吸引力。
加强人才发现,做好潜力评估,沙里淘金,不做摘花人,要做养花匠
要加强人才发现。大学毕业时的起点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点,职业生涯如同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发现与挖掘。
在南方电网的项目中,习大大提到“从人才发展到人才发现,要加大人才发现”的力度。人才发展侧重于为已崭露头角的人才配置资源,而人才发现则更注重挖掘那些具有巨大潜力但尚未崛起的人才。这就像是在千里马还未自知其为千里马时,我们便能慧眼识珠,将其发掘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潜力评估工作,从众多人才中沙里淘金,找出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潜质巨大的人。曾经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客户,他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出色的能力和潜质,一路成长为了生产基地的负责人。他的经历让我深感钦佩,也让我更加坚信潜力评估的重要性。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资源有限,更需要关注人才的潜力,并通过竞争性筛选来选拔人才。与国有企业可以掐尖、做摘花人不同,民营企业更应该做养花匠。然而,当前有些企业,如字节跳动,过于依赖高薪挖人,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行业的人才生态,也导致了人才的过度内卷和无效竞争。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我们应该从零开始,慢慢培养人才,提高他们的忠诚度,让他们在企业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更加包容的机制和文化
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中,民营企业招聘优秀的人才已经愈发困难,特别是对于非顶尖企业而言,与华为、比亚迪等巨头相比,并不具备同样的品牌影响力和薪酬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加包容的机制和文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跳槽到国企去
仅针对民企HR,可以跳槽到国企去。
03
DEI人才平权时代
多样性(Diversity)、公平性(Equity)、包容性(Inclusion),即DEI。
DEI人才平权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发声器,人人皆想成才,人人皆可成才。DEI起源于美国的“平权行动”,规定雇员在受雇期间应受到公平对待,不论其种族、信仰、肤色或国籍。
随着00后进入职场,他们的人才主体意识持续觉醒,不仅自身积极整顿职场环境,还带动了其他年龄段员工的思想觉醒。例如,00后进入职场后,不仅自我挑战领导,还带动着90后、80后乃至70后共同挑战传统职场规则。
不同年龄段员工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80后追求自我完善,接受存在不完美,但我可以改变自己;90后则更加接纳自我,认为存在即合理。而对00来说:
第一,存在即完美;第二,我即一切,极度关注个人内心感受,我即一切,忽视外界评价;第三,我见即真实,只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第四,你应平等对我,但我不接受异见者;第五,上帝爱我,我爱世人,关怀社会,键盘英雄;
第六,开心就好,一时的快乐也是快乐。
人才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后,对社会舆论又有一定的监督,加上人才客户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组织可能遭遇严重人权冲突问题。在组织人权冲突中,权利的获得从来都是通过斗争实现的。然而,我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缺乏真正代表员工利益的工会。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日本、韩国等地的工会在积极为员工争取福利和权益。例如,每年春天,日本工会都会与企业联合会进行薪资谈判,即所谓的“春斗”。若谈判不成,员工会选择罢工来表达诉求,这种现象在印度等地也同样存在。
近年来,一些企业侵犯员工权益的事件频发,如比亚迪巴西工厂被指奴役员工,当地劳工部门指责,该厂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住宿条件差,工资被暂扣,护照被扣留。这也值得引起我们对国内劳动环境的反思。在管理上,我们应始终坚持向善。在企业中,应给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尊重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经营人才比经营客户更为重要;关注人才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我过去做的不是那么好,我现在正在改变,我讲到的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我始终在坚持去提升,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故步自封,我至少每天在一点点进步,没有在退步,我是心安的;给予人才更多的情绪价值。
HR可以不向善,但至少不要作恶。
04
超级个体崛起
超级个体的崛起,呼应了2024年的十大事件。董宇辉与东方甄选的分分合合,董宇辉“小作文”的分分合合,最后还是曲终人散。平台到底是平台还是后台?在行业,出现两个很火的概念,一个是一人公司,一个是创始人模式。
1.一人公司
(1)一个人一个公司是新型的经营方法,专注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大,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的CEO;
(2)保持小规模则无须成为任何事物的垫脚石,也不会承受商业失败的风险;
(3)一人公司的经营理念不只适合于只有一个人的企业,是一种商业模式,更加追求自主和自立;
(4)一人公司不是自由职业者(手停口停),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利用各种系统、自动化、流程来建立长期业务;
(5)一人公司增加消费者和增加收益不一定总是需要增加员工或成本;现在全球估值最高的一人公司,估值已经过亿美金了,只有几个人。facebook收购ins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的ins估值也达到十几亿美金。
(6)一人公司模式,从小规模起步,确定发展模式,保持学习;
(7)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自由思考,鼓励重塑工作和角色定位。
2.创始人模式
创始人模式强调创始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深入参与和直接管理。这种模式主张去除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层级结构,鼓励创始人深度参与核心业务,以动态、敏捷的方式引导企业战略,推动创新。
与创始人模式相对应的是经理人模式,指雇佣优秀的人才,并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
两者各有优劣势。创始人模式的优势在于有情感,有使命感,有熟悉度,有快速决策的能力,有危机应对的能力。劣势在于依赖个人的直觉,集中权力,适应性差。
3.人人都是创始人模式
这是一种追求,难以实现但值得向往。如何落地?
(1)倡导人人都是CEO;(2)从人力成本视角转变为人力资本视角;(3)企业家和管理者要甘愿做公仆型领导者;(4)关注超级个体,给机会、给激励、给资源;(5)平权主义;(6)平台做强做精做好做美,小平台也可以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