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风电产业正迎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已超2800万千瓦,累计装机量突破5亿千瓦大关。然而,随着风电叶片向大型化、轻量化、高空化方向发展,其在-50℃极寒、150℃高温、强紫外线、高湿度及强风沙等多重极端环境下的防护难题,已成为制约机组长期稳定运行的"卡脖子"瓶颈。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批企业找技术"双向揭榜挂帅"项目申报指南》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其中,协会理事单位绵阳麦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风电叶片极端环境自适应光热-超疏水耦合纳米防护涂层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成功入围,以2600万元企业意向出资、2028年3月完成时限的"硬核"投入,向这一全球风电防护领域的技术高地发起冲刺。
麦思威尔此次申报的项目,技术指标堪称"严苛":从表干时间≤30分钟、实干时间≤18小时的快速固化性能,到覆盖-50℃-150℃温度范围、0-99%湿度范围的超宽环境适应性;从水接触角≥150°、滚动角≤10°的超疏水性能,到附着力≥1级(划圈法)的强基材结合力;再到抗冲击高度≥50cm、1.0kg砝码1000转测试磨损量≤80mg的机械耐久性——每一项指标都指向"全场景、长寿命、免维护"的下一代防护涂层目标。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现有问题,更要建立一套极端环境下涂层性能的评估体系。"麦思威尔表示,项目将重点突破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基于多尺度结构调控的跨尺度稳定性预测模型开发,通过仿真工具提前预判涂层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二是搭建温湿度-机械应力耦合加速老化测试平台,模拟高空强紫外线、剧烈温差、强风沙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缩短测试周期至传统方法的1/3;三是光热-超疏水特性的动态协同调控技术,通过纳米材料复合设计,实现热量高效利用与表面疏水状态的长期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麦思威尔此前已在超疏水涂料领域积累了深厚技术底蕴。其自主研发的超疏水涂料已成功应用于石油化工储罐(抗腐蚀寿命延长3倍)、高铁转向架(耐盐雾时间超2000小时)、核电设备(抗辐射性能提升50%)等领域,并与中广核、九洲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此次进军风电领域,正是其将"特种防护"技术向新能源赛道延伸的重要战略布局。
麦思威尔项目的入围,也是四川省"双向揭榜挂帅"机制的生动实践。该机制通过政府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鼓励企业作为"出题人"提出关键技术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作为"揭榜方"参与攻关,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
"风电叶片防护涂层的研发,单靠企业自身难以突破材料、测试、应用等多环节限制。"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榜单聚焦的50项技术需求,均来自四川优势产业的"急难愁盼",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部分项目获省级专项补助)、产学研协同,有望加速形成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
对于麦思威尔而言,此次攻关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对"高端涂料国产化"使命的践行。随着我国风电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高性能防护涂层已成为提升机组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据行业预测,若该项目成功落地,可使风电叶片在极端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目前主流寿命约20年),单台机组年运维成本降低25%以上,每年可为我国风电行业节约运维费用超50亿元。
从沙漠光伏的耐候涂层到深海风电的防腐涂料,从高铁高速行驶的耐磨涂层到航天装备的超高温涂层,特种功能涂料正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隐形铠甲"。麦思威尔此次对风电极端环境防护涂层的攻关,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涂料行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