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的范畴——营销什么
营销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具体来说,营销通常涵盖10个不同的领域:产品、服务、事件、体验、人物、地点、财产、组织、信息、观念。
产品、服务、体验、地点、信息,是字面意思,概念边界比较清晰,这里不做过多阐述。其他类别我们展开说说。
事件:营销人员推广具有时效性的事件。
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营销事件非奥运会和世界杯莫属。企业有非常多的入口可以参与冠名、赞助,而赛事的传播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并且有画像清晰的花大量时间投入在赛事观看上的粉丝。
我们国内最大的营销事件就是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国民度关注度最高的节目。
贸易展览会、工艺博览会、书店读书会、包括周年庆都属于营销事件。
人物:艺术家、音乐家、企业家、医生、知名律师、金融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经常得到营销人员的帮助。
无论传播媒介怎么变,就算在今天,以上行业的代表人物也常常霸占各社媒软件的热门话题排行榜。
包括近几年也会有职场综艺,如令人心动的Offer等,为不同行业推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新血液们。
当然,如今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发布内容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形成个人品牌和个人影响力。
咨询师汤姆·彼得斯是一位个人品牌管理大师,他建议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品牌”。
财产:财产包含对不动产(房地产)或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的无形所有权。这类产品的购买和售出都需要市场营销。
组织:博物馆、艺术表演组织,公司和非营利性组织都是用营销来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以争夺观众和资金。
观念:主要指社会营销人员、政府营销人员宣传的针对不同议题的观念。
例如我国在税收和工作时长的宣传上,强调“法治化、便民化、人性化”,通过政策解读、案例警示、服务优化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公众增强合规意识。以及“反对内卷式竞争”、“反加班文化”等观念的宣传。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官网看到更多议题的观念普及。
市场营销的范畴——营销交换
用市场营销思维,把你的价值“卖”给全世界讲了营销人员指的是从顾客身上寻求回应的人。包括寻求他人的注意力、购买行为、选票或者捐赠,他们也擅长激发顾客对产品的需求。
这部分通过讲【营销是如何运作的】,阐述营销人员如何通过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以及构成,以实现所在组织的目标。
首先,买卖场所被称为“市场”,市场又被分为五类基本市场:资源市场、制造商市场、消费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市场。
市场之间通过产品、服务和货币实现交换。下图就展示了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双向互通关系。(为了大家更容易的理解下图,我做一个举例解读:箭头指出去代表给出去。资源市场给制造商市场“资源”,制造商市场给资源市场“货币”)。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会有一些变化,但跳不出下图的逻辑。
比如,工厂自有品牌可以通过直营店或线上自营店直接触达消费者,就省去了中间市场。
上文是市场与市场之间的交换关系,营销人员把行业视为卖方合集,把顾客群体称为市场。
市场包括需要市场(如瘦身市场)、产品市场(如服饰鞋类市场)、人口市场(如Y世代、Z世代市场)和地理市场(如出海某国家),以及劳动力市场和捐赠者市场。
下图是简单的营销系统。
内圈是买卖行为。外圈的“沟通”指卖方传递出去的影响大众购买行为的消费理念、新需求、新渠道;“信息”是指销售数据或消费者反馈。
通过前人总结的理论,系统了解了营销交换的构成及复杂的双向互通关系,我们是如何在工作中使用这个系统的?
营销人员就像“需求调节器”,通过定价、促销、产品策略和渠道管理,让需求在数量、时间和结构上更符合企业目标——无论是短期冲销量、长期稳增长,还是优化利润结构。
1. 如何影响需求水平
目标: 让市场需求与企业供给能力相匹配(避免供不应求或库存积压)。
刺激需求(需求不足时):通过促销、降价、广告、新品发布等方式吸引更多顾客。
抑制需求(需求过高时):提高价格、减少促销、引导顾客选择替代品,避免产能或库存压力。
维持需求(稳定市场): 通过品牌忠诚度计划、会员体系等保持长期购买意愿。
2. 如何影响需求时机
目标:让需求分布更均衡,减少波动(如季节性调整)。
提前消费:淡季促销(如空调冬季折扣)、限时优惠(“双11”提前预售)。
延迟消费:预约制、预售制(如iPhone预售排队),或通过会员权益引导错峰购买。
创造新需求时段:如星巴克推出“下午茶套餐”,拓展非早餐时段的咖啡消费。
3. 影响需求构成
目标:优化不同产品/客户群体的需求结构,提高整体利润。
引导高端化:推广高利润产品(如麦当劳推荐“套餐升级”)。
平衡产品组合:通过捆绑销售(买手机+耳机优惠)或交叉促销(快餐店“加购甜点”)提高客单价。
细分客户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定制策略(如奢侈品推入门款吸引新客,高端款维持品牌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