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可口可乐可以卖一百年,而90%的新消费品牌活不过三年?为什么宝洁、耐克能跨越时代周期,而无数‘网红爆款’只是昙花一现?答案藏在一个被99%企业忽略的真相里:市场不是产品的终点,而是起点。
这篇文章我们深度拆解百年营销史,揭示一个残酷现实:大多数企业把市场当作“收割场”,而真正的赢家却把它当作“实验室”。
从福特T型车的“你要什么颜色?只有黑色”,到苹果的“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到今天Shein的“实时数据驱动设计”……每一次营销革命,都在印证:活下来的企业,不是最会卖货的,而是最懂市场的。
如果你还在用“先做产品再找市场”的传统逻辑,可能已经输在起跑线。这篇文章,将带你穿越百年营销迷雾,看清每个时代的赢家如何把市场变成增长的引擎。
《一文读完百年营销史!企业在不同阶段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活下来并走得更远》
一、大生产时代(1900-1920s):效率至上,让产品「跑起来」
1908年9月27日问世的福特T型车,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它从诞生到1927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万辆,这个纪录保持了将近一个世纪。1915年第1000万辆T型车问世之际,此刻全世界90%在跑的汽车都是福特生产的。T型车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在1917-1923年间它居然没有做过任何广告。
这是由威廉·C·克莱恩参观芝加哥一家屠宰厂时得到的启发,他发现屠宰场将整个屠宰流程分解成一系列专门的步骤,个体工人只负责其中一个肢解的部位,重复切片,使用传送带运输。这种高效率引起了克莱恩的注意。他将这一革命性的流水线装配引入福特工厂后,极大地提高了T型车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福特将汽车生产时间从728分钟压缩到93分钟,价格从850美元直降至300美元。到1915年,全球90%的汽车都来自福特,甚至6年不打广告仍供不应求,1500万辆的销量纪录保持了近百年。福特T型车不仅因为销量,更是作为先进工业技术与管理的典范,彻底改变了全球汽车业,为工业及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此时,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科学管理》一书,强调标准化、专业分工、精细化管理、计划与执行分开、对工人进行培训和计件报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一时期,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托拉斯,把勘探、生产到销售全链条整合,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成为商业史上最赚钱的企业之一。既然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关注的是效率和成本。所以市场营销一诞生,强调的就是如何提高从生产到消费对接的系统效率。
二、产品时代(1950-1960s):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二战结束后,随着战后生产的恢复,商业才再次变得繁荣起来。由于欧洲沦为战场,战争对于军火和食品的需求刺游了美国的大生产,扩大了全球市场,加上二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在1950-196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经济的活跃,刺激了市场营销理论和学术的发展,营销进入到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是市场营销从生产观念走向产品观念的十年。因为这时的企业关心的已不是生产技术和效率的问题,而是产品问题。企业只要生产出好产品,就会有人买,有顾客光顾。
1950年,尼尔·鲍顿开始采用市场营销组合。这个概念,试图搞清楚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他相信营销人员,将会比经济学家(只关心价格)、销售人员(只关心推销)、广告人员(只关心媒体版面)走得更远。
到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明晰化了这个市场营销组合——他提出了著名的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营销要素组合,这其实是他的老师理查德·克莱维特教授的观点,但4P的总结显然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记忆。而在广告界,50年代初,达彼思广告的董事长罗瑟·瑞夫斯提出了著名的USP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
这一理论强调,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提供一个主张,让其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功效和利益。这就是50年代,营销界高举产品观念的大旗,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面临的问题,生产什么产品,宣传什么功能。
三、用户时代(1960-1970s):从「造产品」到「懂人心」
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与竞争加剧,同质化产品泛滥。企业突然发现:只靠产品功能好,已经卖不动货了。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来说,仅仅是把产品生产出来,告诉消费者产品有什么好处已经不够了。企业在生产产品以前,必须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打动他们掏钱包。
这一时期,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用户问题。这是市场营销从产品观念走向用户观念的十年。莱维特在《营销短视症》中犀利指出:“马车公司之所以倒闭,不是因为马跑得不够快,而是因为没有洞察用户对‘更快出行’的本质需求。”乔布斯拒绝传统调研,却用iPhone重新定义手机,正是对这一理论的极致实践。1957年,通用电气率先提出“以消费者为起点”的经营观,彻底扭转“先生产后找市场”的逻辑。由此催生了“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1967年出版《营销管理》。
什么是营销?科特勒说,营销就是管理消费者的需求。他在此基础上,用 STP(市场细分、目标人群、产品定位) 战略锁定精准需求,再用 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战术落地,至今仍是营销界的黄金框架。
今天营销公司、广告公司做方案,基本上遵循的还是科特勒这个逻辑框架,从市场分析开始,找到细分市场和产品定位之后,来设计营销战术组合。这也是创立企业和品牌的一个思考路径。先想清楚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开发产品,设定盈利模式,销售渠道和传播渠道。
这正是对用户观念的一大深化。市场是生产的起点,以销定产。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了“品牌形象”,1963年,威廉·莱泽提出了“生活方式”。这其实是对市场细分的深化,不同的细分群体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按照拥有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群体需求来设计产品,以及设计产品的使用者形象,即品牌形象。
这两个迷人的概念一提出,就受到了广告业和公关业的大力欢迎。它要求企业拿出巨额的广告开支来建立品牌形象,打造生活方式,而这对于企业的长期盈利是意义重大的。
这两个概念扩大了就业和广告行业的规模,创造了各种盈利机会。到了60年代,各大广告公司已经开始竞相标榜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了。特别是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的奥美广告公司。奥格威说:每一广告都应该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每一个产品都应该发展一个形象,否则就谈不上是品牌。奥格威的立论逻辑,正是基于1960年代的商业环境。产品的同质化,造成消费者购买决策主要依赖感性而非理性,因此描绘品牌形象比强调产品具体功能重要的多。
而且,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产品,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广告应该为产品赋予情感和个性,以满足用户这种需求。于是BI取代了USP,用户至上取代了产品至上。
四、竞争时代(1970-1990s):从「满足需求」到「心智争夺战」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深陷滞胀泥潭:越战消耗巨大、德日制造业崛起分食市场,石油危机更让企业濒临绝境。活下去成了头号难题,营销思维也从「用户需求」转向「击败对手」。这是市场营销从用户观念走向竞争观念的二十年。特劳特把商业比作一场战争——商战。
而市场营销的战场则在消费者心智之中,企业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位置。这就是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两人在1968年提出,1981年出版的《定位》一书。由于竞争的加剧,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时候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同质化的问题,更是品类分化的问题。比如洗发水,一开始只要你能生产出来洗发水,就会有顾客买。后来大家都在生产洗发水了,你就得研究其中部分消费者对洗发水的特定需求,再开发差异化产品,并建立品牌。现在呢,洗发水品类不断分化,出现了去屑、柔顺、营养、造型、黑发、防脱发等等更小的品类。
由于产品太多,消费者连记住你是谁都成了问题——消费者心智极其简单、害怕麻烦,一个大品类下面最多记住7个品牌。所以企业必须成为某个品类的代表,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之中占据一个位置。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越靠前,市场份额就会越大。
然后,企业再根据自己在用户心智之中的位置,确定战略性质: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这就是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的营销战。
但是定位的本质,其实是通过品类管理消费者认知,它只是一种广告传播理念,谈不上是真正的营销战略。所以在1980年,沿着竞争这一路线,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加上他随后出版的《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迈克尔·波特成为全球第一战略权威,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
怎么样打败竞争对手呢?波特教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其一,总成本领先。就算你的产品跟我一模一样,但我比你便宜,所以我就能赢你。其二,差异化。如果大家都一个样,那我就通过个性化价值、增值型服务来创造差异,实现盈利。其三,聚焦。在某个细分市场实现总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
所以竞争战略的本质是差异化,一家企业只有两种战略选择:要么低成本,要么高价值。而总成本领先其实就是一种差异化。这就是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发展到极致,又出现了市场垄断学说。企业发展的极致就是占据行业和产业的至高点,掌控价值链或者关键渠道,提高市场壁垒和进入门槛,排挤潜在竞争对手,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和对客户的议价能力,从而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在定位、竞争战略、市场垄断这些理论的助推下,战略、竞争这些军事用语,突然就成了营销界的时髦。
这就是激烈的20世纪70、80年代。市场营销的演进,走过了产品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一个完整的轮回。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其实这就是营销的一个铁三角,任何一间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都是生产产品、寻找并卖给消费者、防备并打败竞争对手。
五、价值回归时代(2000s至今):从「竞争对抗」到「价值共生」
1980年代以后,市场营销走向了开放与回归。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日本汽车、中国制造崛起,地球变成“地球村”。营销不再局限于产品或竞争,而是走向 “开放边界”与“回归人本”。莱维特提出 “全球营销”,主张用标准化产品降低成本;但汇丰银行的 “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则证明,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才是关键。
与此同时,企业意识到:只追求利润会被时代抛弃, 社会责任成为新战场——比如Patagonia承诺将100%利润投入环保,赢得消费者深度认同。科特勒升级的 “10P理论”,新增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 和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强调企业需学会与政府、公众对话。例如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既借助政策红利建厂,又通过环保形象收获舆论支持。柯达打败所有胶片对手,却输给数码相机;诺基亚称霸功能机,却被智能手机淘汰——这证明 “只关注对手,终将被时代淘汰”。
在2005年,W·钱·金&勒妮·莫博涅提出了蓝海战略。他们建议企业不要只关注打败竞争对手,而是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不要只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下做定位选择,圈一块地,闭门造车,而是要通过价值创新打破既定市场结构。只有以突破竞争为目标,从用户价值出发,对产品价值链进行重新设计,并实现成本结构的重组,才能创造出来新的消费需求,最终从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增长缺乏想象力的红海,走向广阔的、全新的蓝海。按照竞争战略的观点,一间企业只能在价值和成本之间二择其一,要么总成本领先,要么高差异价值。如果你想给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价值,那么就意味着高成本。而蓝海战略则表示,如果我们将视线从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通过价值创新就能同时做到低成本和差异化。
所以说,蓝海战略,其实是对竞争战略(红海)的一次矫正。它提醒企业,营销的根本不是击败竞争对手,而是通过价值创新超越竞争。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创新理论。它通过价值创新打造企业的差异化价值组合,不仅满足用户需求,也使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某种意义上,蓝海战略是协调了用户需求观念和市场竞争观念这两大营销观念。而只有不断给用户提供价值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基业长青。这便是一种营销对人的回归。
在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他将营销活动看成一个企业与其消费、供应商、分销商、竞争对手、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发生互动的过程,营销的核心是建立、发展、巩固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间的关系。
企业的目的不是要创造购买,而是要建立关系。只有与用户建立了紧密而长期的关系,才能持续从中获利。
从关系营销到蓝海战略,CRM、CAM,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营销对人的回归,创造用户价值,建立用户关系。
自1960年代的用户需求和品牌形象之后,营销界又一次高举起用户观念的大旗。在这一百年的历史中,不同时期诞生了观念各异的众多营销理论。
但我们不要忘记,不同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与商业环境不同,在不同时期下,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诞生了不同的营销理论去解答、解决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
回看百年营销史,不是流派的变迁,而是一个底层逻辑的轮回:一家企业,始终面临三种问题:产品问题、用户问题、竞争问题。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就是企业成长的路线图。营销的本质,就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系统路径。营销,不是花招,而是洞察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