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四川省中小企业协会!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从24项重点任务,看懂四川科技创新“打法”

从24项重点任务,看懂四川科技创新“打法”

发布日期:2025-09-12    来源:川观新闻  浏览次数:380
核心提示:从24项重点任务,看懂四川科技创新“打法”


近日,省政府印发《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创新阵地、平台载体、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主体培育、创新生态等6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4项重点任务。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去年9月,全省科技大会提出,要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在不少人看来,《实施方案》的印发,分解细化了科技强省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将规划图变为施工图

突出重点

布局更优化、链条更清晰

拿到《实施方案》,记者注意到,加快打造川渝创新共同体被放在了24项任务中的首位,同时,用词也从过去的协同创新变为创新共同体

这意味着川渝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作用越来越重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川渝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未来还将以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除了明确引领性任务,《实施方案》还优化了省域创新体系布局:对成都,将强化其创新枢纽和创新策源功能,发挥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对绵阳,将支持中国( 绵阳) 科技城提升战略保障能力,全力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同时,还支持德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地打造特色创新高地。

这也是省级层面首次明确省域副中心科技创新建设定位和布局。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注意到打造特色创新高地的两个细节:一是所在的城市基本属于省域经济副中心,二是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泸州市打造川渝毗邻地区(泸永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支持宜宾市打造新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创新高地,支持南充市联动达州市打造川东北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当地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保障,推动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畅通科技创新链条,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也是《实施方案》的重点。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实施方案》提出了布局10100”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中试平台建在产业链上专项行动、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技术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等5项任务,建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不再是强调某个点的工作,而需要成体系、全链条发力。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通过加快完善中试研发、供需对接、场景打造等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聚焦难点

对症下药,让更多川字牌科技成果涌现

四川是科教大省,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创新平台溢出效应不强、科技创新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不牢等问题。

为此,《实施方案》实施了一系列分量足、落点实、创新性强的举措。

比如,针对创新平台溢出效应不强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了3项重点任务,旨在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运行质效。

过去抓创新平台工作,更注重建设,现在更强调质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陈云伟说,这一变化表明,四川越来越重视创新平台成果溢出的效果。

具体来看,对创新平台国家队,将服务保障高质量运行,通过做好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类支持政策,促进创新成果就地溢出转化。对四川队,将推动规范化建设运行,落实天府实验室年度目标签约和绩效评价机制,并分类分批推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对一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振宇注意到《实施方案》中提到支持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合理扩容算力将提升机器人处理复杂工作的智能程度,大规模集群算力将让人形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将推动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再比如,针对科技创新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不牢的问题,四川在深入实施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产业链科技攻关,每年布局实施100110”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川字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持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Copyright 2020 www.scs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中小企业协会 电话:028-86265064  028-86265031  028-86265049
地址:成都市成华街5号207、205室
技术支持: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蜀ICP备11006773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