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不再是简单的“找钱”,如传统的融资模式、PPP模式、城投模式、专项债券模式等,而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创造过程。它要求政府转变角色,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合作的促进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同时要求市场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机制创新,高效、可持续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需求。
一、模式定位再审视:从“各自为战”到“功能互补”
首先,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界定每种模式的核心功能和最佳应用场景:传统政府投资模式担当“稳定器”和“先锋官”,核心功能是提供纯公共物品、保障国家安全和民生底线、应对突发事件。如应用于不具备盈利性的国防设施、市政道路、防洪救灾项目;重大战略性、前沿性科技基础设施的初始投入(如大型科研装置);项目前期所需的土地征收、拆迁安置等“生地变熟地”的工作。为其他模式的引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城投融资模式担当“存量盘活者”和“城市运营商”, 专业化运营存量资产、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应用于已建成的水务、燃气、公交、公共停车场等经营性存量资产;片区综合开发中的整体运营管理;作为政府授权下的项目实施主体。未来城投公司必须从“融资平台”向“市场化运营主体”转型,其核心价值在于运营效率,而非融资能力。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担当“效率提升器”和“创新引擎”,引入市场竞争、全生命周期效率优化、风险共担、技术创新。应用于有明确使用者付费基础或政府付费机制的新建项目,且项目规模较大、技术和管理复杂度高,如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智慧城市项目、康养设施等。重在“运营”(第二个P),通过绩效付费机制倒逼社会资本提升服务质量。
专项债券模式担当“低成本资金供给者”,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提供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的合规资金。应用于项目自身收益能覆盖债券本息(或大部分本息)的重大项目,如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收费的水利工程等。
二、未来应用探讨:模式融合与协同路径
未来的趋势不再是简单地从上述模式中“选一”,而是根据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需求,进行 “模块化”组合和“接力棒式”的协同。
路径一:“专项债 + PPP”模式:这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融合模式之一,旨在解决PPP项目资本金不足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应用思路是将专项债券资金作为项目的资本金或前期建设资金投入,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待项目进入运营期后,再通过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负责后续的运营、维护和管理,政府用项目运营产生的收益(或部分财政资金)向社会资本支付服务费。
该路径优势是:利用低成本的专项债完成投资巨大的建设环节。发挥社会资本在运营环节的专业优势。专项债用于建设,符合政策要求;PPP用于运营,凸显其本质。但需要突破专项债不能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限制(目前已有部分省份试点),并设计好建设与运营的无缝衔接机制。
路径二:“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 城投运营 + PPP”模式:适用于大型片区开发或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应用思路是政府出资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地方城投公司以其对本地资源的熟悉度和存量资产优势,作为政府方出资代表或合作方参与项目。项目公司负责整个片区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工作,通过土地增值、产业服务、商业配套等收益获得回报。
其优势是整合了政府的政策目标、城投的本地化优势和私营部门的效率,实现了利益绑定。
路径三:“城投盘活存量 + 公募REITs”模式:这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为新城建项目筹集资金的关键路径。应用思路是地方城投公司将其旗下运营成熟、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资产(如水务、高速公路、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打包,通过发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上市交易。为城投公司提供权益性资金,大幅降低其负债率。盘活的资金可以用于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弥补民生支出,形成“投资-建设-运营-盘活-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为公众投资者提供了分享基础设施发展红利的渠道。
三、迈向“全生命周期、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未来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应用,将呈现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全生命周期视角:决策不再局限于“如何建成”,而是贯穿“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更新-盘活”整个生命周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配置最合适的融资模式。
二是多元化混合融资: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复杂项目的需求,“专项债打底、PPP提质、城投运营、REITs退出”的混合模式将成为大型优质项目的标准配置。
三是以运营和现金流为核心:所有模式的最终成功,都依赖于项目能否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因此,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四是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项目透明度,优化资产管理效率,为复杂的模式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总而言之,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在于,地方政府和项目主体如何像一位高明的“金融工程师”,根据项目的具体“基因”,灵活、精巧地组合这些工具,最终构建一个风险可控、效率最优、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