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赴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就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在走访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时,李乐成深入了解了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与挑战。
调研中,李乐成部长明确指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抓手。他强调,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促进二者无缝对接,并为此部署了清晰的工作路径。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实地考察,更是一次对“如何融合、怎么去干”的系统性阐释,为各方实践指明了具体方向。
1融合基础
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创新根基
李乐成强调,要夯实融合基础,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机制,加强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
任何融合发展的宏图,都离不开坚实的地基。李乐成部长将“夯实融合基础”置于首位,其核心在于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实施机制,并前瞻布局前沿性与颠覆性技术。
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可能存在的“单点突进”或资源分散的研发模式,建立更加高效、协同的攻关体系,集中力量突破那些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另一方面,仅仅跟随是不够的,必须勇于向未知领域探索,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一代通信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种子”力量。
唯有掌握更多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为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泉。
2融合关键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与应用的主体
李乐成强调,要抓好融合关键,精心做好优质企业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产业导向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支持企业做精、做强、做出特色,抢占领域先机。
融合的关键在于主体。李乐成部长明确指出,要“抓好融合关键”,其核心举措是精心做好对优质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离市场最近,对产业需求最敏感。因此,必须让它们在创新决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这要求产业导向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要充分吸纳企业意见、发挥企业作用,支持它们根据市场需求做精、做强、做出特色。
政府的角色,更多是营造良好环境、提供精准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将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更顺畅地输送到企业一线,助力它们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3融合途径
搭建高效能平台加速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李乐成强调,要畅通融合途径,统筹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牵头建设新型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有了技术基础和创新主体,还需要畅通无阻的“转化通道”。李乐成部长强调要“畅通融合途径”,具体路径是统筹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鼓励企业牵头建设新型创新平台。
这些高能级平台,如同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超级枢纽”。它们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旨在打破学研产用的壁垒,形成一个汇聚各方资源、专注于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的创新网络。
特别是鼓励企业牵头建设,能确保研发活动从一开始就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极大缩短从技术原理突破到样品、再到产品的周期,从而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让更多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在论文和专利库里。
4融合效能
瞄准产业体系现代化塑造发展新优势
李乐成强调,要提升融合效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所有融合努力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能。李乐成部长提出的“提升融合效能”,指向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集群。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演进过程。一方面,不能忽视传统产业这个“基本盘”,要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其进行深度改造,让其焕发新生。
另一方面,要敢于瞄准新赛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最终,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在创新上协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从而系统性地塑造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李乐成部长此次调研所明确的“基础、关键、途径、效能”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实践框架。
它清晰地指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并非笼统的口号,而是一项需要从底层技术突破、主体活力激发、转化渠道构建到最终产业升级全面着手的系统工程。
这一框架为各地、各行业以及广大企业如何具体“干活”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其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后续的落实与持之以恒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