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四川省中小企业协会!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坛 > 我国进入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新时代

我国进入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新时代

发布日期:2014-05-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次数:362
核心提示:走向消费新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一)
  走向消费新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编者: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内外部环境已非昔日可比。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将朝哪个方向走?尤其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如何处理?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领衔的中改院课题组,就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问题做了系统研究。认为,中国已进入消费新时代,只有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赢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动权。这组成果共8篇,本版陆续发表,以供参考。
  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客观基础:(1)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全社会消费释放的大趋势正在形成;(2)未来5-10年经济增长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释放13亿人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3)需要尽快实现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主导新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走出一条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新路子。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发展型新阶段
  1.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
  (1)改革开放之初的生存型阶段。1978年我国人均GDP不足400美元,还处于贫困的生存型阶段。以恩格尔系数为例,当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67.7%,加权恩格尔系数超过60%,城乡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物支出,农村贫困率高达30.7%
  从发展目标看,在生存型阶段,社会成员的奋斗目标是为了满足包括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生产高度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人的劳动和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等新型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有限。
  从结构特征看,生存型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温饱为特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是整个消费需求的主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工业、服务业的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较低。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生产,社会贫困发生率较高,社会分化不明显。
  (2)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型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产品供给不断扩大,生存型阶段的突出矛盾得到有效解决,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发展阶段的转变伴随着一系列的结构调整。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可以把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指标作为判断发展阶段变化的一个衡量标准。
  我国在本世纪初(2000-2003)开始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过渡,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过渡。以消费结构为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96年降到50%以下,200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50%以下;201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5%37.7%,双双突破40%
  2.发展型新阶段城乡居民需求的突出特点
  (1)生存型阶段消费需求的基本特点。
  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衣食等支出。1981年,城镇职工家庭衣食支出占家庭生活总支出的比重达71.45%,农村居民家庭的衣食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更是高达73.01%;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比重明显偏低。1982年城镇居民文娱用品与书报杂志支出占比仅为5.50%,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比仅为2.24%
  第二,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数量明显不足。1978年,全国每百人拥有的老四样,没有一件超过10台。衡量居民消费均衡程度的城乡居民消费多元化系数明显偏低。课题组通过测算消费多元化指数,发现1981年城乡消费多元化指数分别仅为1.41.26,表明在个体消费结构中,食物消费等比重过高,其他消费占比明显不足。
  (2)发展型新阶段消费需求的特点。与生存型阶段相比较,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用于衣食等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恩格尔系数迅速降低。2012年,城乡居民用于衣食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降至47.17%46.04%。第二,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数量持续增长。一些耐用消费品进入市场饱和阶段,并由过去的奢侈品变成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例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第三,城乡居民消费多元化系数明显提高。2000年城乡消费多元化指数超过1.62009年城乡消费多元化指数均提高到1.7,消费结构中各类消费日益均衡。
  3. 公共产品短缺成为发展型新阶段的突出矛盾
  公共产品短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在初步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以后,人们的需求进一步发生变化,由主要是解决温饱转变为要求解决就业、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等。而由于多方面原因,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产品短缺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感受。
  从增长的经验看,如果公共产品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发展型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仅会降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降低消费率,老百姓上学难、看病贵、养老无保险(放心保),还会造成较多的社会问题。
  我国消费释放的大趋势
  1.消费总量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1)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规模扩大。1978-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呈现稳定提升态势。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从184元增长到14098元,以1978年为基数增长了1334.1%。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1978-2012年,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1759.1亿元增长到19.04万亿元。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总规模达到4.23万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总规模达到14.81万亿元。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增量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的总消费量。
  (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沿着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品的次序不断升级。
  第一,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从发展阶段出发,课题组把居民消费划分为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前者包括食品和衣着支出。过去20余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比重逐步下降,从1990年的67.61%66.57%分别下降到2012年的47.17%46.04%。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时间点,即在2000年和2006年,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首次超过生存型消费。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端开始发生质变。
  第二,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全社会对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明显超过物质消费增长速度。以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三项服务需求为例:
  在城镇居民方面,1985-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2.62%,其中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这三大类支出的年均增速为16.69%,超过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4个百分点以上;这三大类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1985年的12.79%上升到2012年的33.3%。在农村居民方面, 1985-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44%,这三项支出年均增速为16.59%,超出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增速5个百分点。
  第三,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便捷消费等新型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
  2. 支撑我国消费需求释放的三大趋势
  (1)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未来5-8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区间。如果以平均1%-1.2%的速率推进,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有望提高到60%以上,这将成为13亿人消费释放的载体。如果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6457元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13946元,静态估算当年将新增4.8万亿元消费规模。
  (2)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5-8年,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将有效缓解服务业供给缺口,释放居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例如,目前,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而美国2009年就达到了17.6%。如果我国健康产业占比达到10%,按2012年经济总量估算,也将有2.6万亿元的增量空间。再例如,当前,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元,2013年仅为1.6万亿元左右,大约有3万亿元的空间没有释放出来。
  (3)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纯消费者将持续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也将提高。
  13亿人消费大市场与中国增长前景
  1.202013亿人的消费规模与结构
  (1)城乡居民消费规模的初步预测。第一,潜在消费规模初步估算。本报告采用最优消费率方法,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黄金储蓄率为41.8%,最优消费率为58.2%2012年我国实际消费率为49.2%,比最优消费率低了9个百分点。如果通过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把被抑制的潜在消费释放出来,这就可能形成新的现实消费需求。初步计量估算表明,到2020年我国潜在消费规模将达到44.6-47.2万亿。如果这些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完全释放,那么到2020年,我国消费总量将达到54.3-59.5万亿元。
  (2)消费结构变化的初步预测。恩格尔系数与收入之间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达到0.8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达到0.935。进一步测算表明,城镇居民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弹性为-0.282,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0.28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弹性为-0.392,即农村居民纯收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0.392个百分点。
  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的目标,这意味着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增长达到7.2%左右。据此估算,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有可能下降到25%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30%以下,从而进入到大众消费时代。
  2. 13亿人的消费需求将拉动7%左右的中速增长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但消费需求释放能带来多大程度的增长,则需要进行相关的定量分析。本报告通过构建消费-人力资本-长期增长模型,以2011年为起点进行预测。2011年我国消费率为49.1%,居民消费率为35.7%;未来5-10年,经过努力,我国消费率可以达到60%左右,居民消费率达到50%左右。
  以此为基准情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情景作初步预测。测算结果表明,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增长实现7%以上的增长是有可能、有条件的。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就是说,坚定把扩大内需、释放消费需求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战略重点是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
  3. 13亿人的消费需求将带动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1)消费需求释放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立2006-2010年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矩阵并对其进行分析可发现,发展型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将下降1.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将下降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将提高2.91个百分点。到2015年,如果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48.82%,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2020年,如果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比重达到58%,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57.53%,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释放与就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拉动就业有重要作用。如果2020年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50%以上,按8亿就业人口规模保守估算,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将达到4亿人,比现在新增1.2亿个就业岗位。服务业将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3)消费需求释放与城乡结构前景。第一,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有望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2012年的3.26缩小为2.14左右;第二,按60%的城镇化率测算,8亿左右的城镇居民消费总额达到38万亿元(2012年不变价);6亿左右的农村居民消费总额达到11.7万亿元,是当前农村消费规模4.2万亿的2.79倍。第三,居民消费总额达到49.7万亿元;农村居民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21.67%上升到2020年的23.3%。这将使我国农村真正成为一个大市场。
  (4)消费需求释放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初步测算表明,居民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短期内可以导致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0.553个百分点; 长期内可以导致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1.35个百分点。如果居民消费率到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左右,劳动者报酬将提升13.5个百分点左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将得到实质性地改善。
  4.13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支撑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13亿的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将带来7%左右的中速增长。基于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本报告对2020年的增长前景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内需得到有效释放,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506.18-15270.75美元,这表明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加快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的转型
  1.13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是我国最大的优势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78-2011年,美国、日本、欧盟居民消费年均增长分别为6.30%5.92%5.89%,同期我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为11.52%。我国居民消费总量与美日欧的差距明显缩小。如果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保持在近5(15%)的速度,其他经济体消费增速保持不变。以此初步预测,到2020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将明显缩小。
  预计在未来3-5年左右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消费市场;2020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美国的50%。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这一比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到60%-70%;2020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欧盟市场的50%以上。随着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与日本、欧洲、美国的差距将快速缩小,13亿人消费大市场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可以支撑任何形式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2.明确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基本方向
  (1)尽快形成消费决定未来中长期增长的共识。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比较大的下行背景下,经济增长正处于换挡的关键时期,各方对经济增长担忧主要在于: 随着投资拉动作用的逐步下降,消费能否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使得在释放消费需求的一些政策措施和体制调整方面还缺乏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共识。
  (2)明确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着眼于维持7%-8%左的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未来5-8年分两步实现消费主导的基本目标:
  第一,到2016年,初步实现消费主导。其主要标志:最终消费率从49%提高到55%;居民消费率从35%提高到45%;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消费初步成为经济增长稳定的内生动力。
  第二,到2020年,基本实现消费主导。其主要标志:最终消费率进一步提高到60%以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消费基本成为经济增长稳定的内生动力。
  第三,实现基本消费公平。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消费平等作为基本消费平等的重要目标。到2016年,以制度统一为重点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2020年,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推进结构调整。通过消费释放推进结构的加快调整。通过释放服务业的投资需求,带动投资结构的有效调整;推进城镇化率及服务业比重每年分别再提高1-1.5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明显改善,使年新增就业人口达到1000万人以上。
  (3)明确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涵盖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重转型。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明显不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投资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会自发转换。我国既有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还有一个尚未完成的经济转轨即市场化的问题。
  一方面,在供给端上,我国市场化改革还远不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往往受到行政力量以及行政垄断的干扰,许多的投资并非市场驱动。消费主导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使供给端建立在需求端的基础上,并且以此提高供给端的效率。
  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由于投资主导,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消费需求释放的速度慢于投资扩张,我国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消费主导经济转型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变革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把我国的突出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3.以改革的突破形成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1)加快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改革。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消费的本质是享受服务,是通过服务改进社会福祉。从发展趋势看,服务业是消费新时代的支柱产业,需要在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加快服务市场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调整,着力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形成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格局。
  (2)推进消费主导的投资转型。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有效投资。进入消费新时代,我国的有效投资需求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因消费升级引致更大的投资需求。关键是推进投资自身的转型,尽快形成市场决定的投资消费动态平衡新格局。
  (3)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生存型阶段不同的是,我国新阶段城镇化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承担着扩大内需的历史使命,承担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也承载着城乡一体化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由劳动力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有效释放农村消费大市场,要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加快中小城镇发展。
  (4)激活消费新时代的社会资本。消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资本的投资需求全面增大,适应这一要求,尽快把激活社会资本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推进激活社会资本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这就需要以公益性为重点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5)推进消费时代的利益结构的调整。利益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实现藏富于民,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能否有效释放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改革追求的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打破利益固化藩篱。
  (6)形成有利于释放消费需求的市场环境。消费新时代对市场环境的需求全面提高,当前消费被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安全、消费权益保护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此,需要加快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形成消费安全的大环境;优化市场体系,降低消费成本;加大新型消费支持力度,释放新型消费需求。
  (7)准确定位消费时代的政府新角色。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对政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投资主导的增长方式中,政府可以直接充当投资主体,可以直接拉动投资。走向消费新时代,要求加快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成为促进公共消费的主体,为新型消费等提供支持;二是成为有效市场监管和消费环境创造的主体,保障消费安全与消费市场秩序;三是成为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主体,保障资源配置能够按着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进行有效配置。

Copyright 2020 www.scs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中小企业协会 电话:028-86265064  028-86265031  028-86265049
地址:成都市成华街5号205、207室
技术支持: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蜀ICP备11006773号-9
公安备案号: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542号